一、中国豆油企业都是外资吗?
中国人民讲究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之说,更能凸显“食”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而每餐必须的食用油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开始流行的是散装食用油,相信年龄大一些人还记得家中盛油的油罐子,用完只有需要去拿着油桶打散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包装精致油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仅仅一个从散装到精致瓶装的变化,却创造了一个超过200亿的现代食用油市场,但这个市场几经发展却被外国资本垄断。
目前我国食用油市场的主要品类是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和花生油四种,占食用植物油实际总产量的88.5%。大豆油的产量最多为1160.2万吨,占总产量的一半。不过我国的大豆三分之二以上依靠进口,这样的产业结构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国食用油的战略安全。
我国食用油生产企业的实际掌控者大多是外国资本。
在我国,很多食用油品牌实际是外资企业,或者被外资企业所控制。例如占据着中国40%的市场的食用油品牌金龙鱼,是属于新加坡郭兄弟集团在中国投资的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而嘉里粮油的股东里边,还站着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粮油企业——美国ADM公司。
另外鲁花粮油的市场占有率12.7%,虽然是山东省一家非常有名的民营企业,但其总代理权却掌握在外国资本企业手中。这也是中国粮油界的一个现状。
如今国外资本企业掌控了中国食用油的一半以上的批发权,中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和85%的产能都被美国ADM在内的四大国际粮商就控制。这些外资品牌的产量占中国食用油市场近七成的份额。
以“食”为天的中国,为何食用油的掌控权却在外资手中?
外资布局我国食用油行业的开端是一场“大豆风波”。2003年,受天气影响,美国农业部调整大豆月度供需报告,下调了大豆库存数据。以此为依据预测了国际大豆供给将出现问题,这也就使得大豆价格一路飙升,创下近三十年新高的大豆价格。
在此背景下,由商务部领导牵头组织,中国食用油生产企业纷纷加大了采购力度,将近二十家食用油企业组成的庞大的采购团前往美国采购大豆。截止2004年初,中国采购团以平均价格每吨4300元的高价,采购了超过800万吨美国大豆。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第二年4月初国际大豆价格急速跌落,跌幅接近一半。国内部分食用油加工企业在如此大的价差下,纷纷违约放弃高价签订的釆购合同和定金,这一行为被称之为“洗船”事件。
因此,当初参与采购大豆的企业纷纷收到了美国大型跨国粮油集团的违约起诉,同时向我国企业索赔高额违约金。雪上加霜的是,国际粮商不再对国内未参股的大豆食用油生产企业进行报价,同时调整对我国大豆出口条例,联合起来打击我国食用油加工企业。
此次采购事件给中国大豆食用油生产企业造成了重创,大量企业倒闭,一些大型企业也受到了很大打击,国内大豆油生产企业纷纷停产。据相关部门分析,此次“大豆风波”给中国食用油生产行业造成了超过百亿的损失,许多食用油生产企业破产倒闭。
也就是这个时间点,国外资本趁虚而入收购了大量我国食用油生产企业。“大豆风波”对我国食用油行业的影响是空前的,同时对我国食用油产业的结构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外国资本输入我国食用油行业的进程
1996年之前中国是传统大豆出口大国,大豆国际贸易一直保持着顺差。随着人口增长,居民对于食用油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大豆需求不断上升,逐渐供应不足开始进口大豆。
随即我国放开大豆市场,取消关税配额,实行3%的关税,如此低的关税使得进口大豆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国。外资跨国粮商凭借对大豆国际市场定价权的操控,进而控制了我国大豆的进口贸易,掌握了我国食用油行业最关键的资源,使得我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随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使得外资大举进入中国,外资粮商通过三步逐渐垄断了我国大豆产业。
第一步,并购加工企业。
四大国际粮商凭借“大豆危机”趁虚大批进入中国大豆市场,之后通过低成本收购在当时受到重创的国内大豆食用油生产企业,一度控制了中国最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
第二步,迅速扩张。
外资早已在原料和产能方面取得优势,在外资粮商登陆中国大豆市场后,便能迅速开展扩张,扩大规模。一方面沿海新建投资建厂,另一方面寻求内资企业进行合资经营,扩大产能。
另外也加强了市场拓展。例如金龙鱼通过央视广告、赞助等方式进行市场营销,连续多年蝉联我国食用油市场头名。
第三步,垄断形成,开展多元化经营。
跨国粮商在我国大豆行业取得垄断性的地位后,便开始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
比如金龙鱼集团所属的益海嘉里集团,在推出小包装食用油之后,便进入特种油脂领域,于2004年在山海关建立了我们的首家大豆浓缩蛋白厂;2007年进入大米领域,目前益海嘉里集团在我国成为一个多元化、综合竞争力极强的外资企业。
在整个过程中,我国大豆产业已然被外资垄断,并逐步向其他品种食用油领域扩张。
外资垄断食用油对我国有哪些影响?
一方面,跨国粮商进入中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满足了我国日益增长的对植物油的需求,引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植物油生产工艺、管理模式的进步。但外资粮商在我国食用油产业链大规模的扩张及一体化和多元化的经营趋势,形成了垄断趋势,使得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巨大风险。
首先,影响了我国的食用油行业安全和经济安全。
外资垄断的倾向关系到我国的食用油安全,进而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粮食是居民的生存资料,关系到国计民生。而跨国粮商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以及在农产品领域的优势使得我国丧失食用油的定价权,使得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目前我国油脂油料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危及我国的经济安全。
其次,内资食用油企业面临风险增大。
几乎处于垄断地位的外资粮油巨头,对我国食用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形成极大的威胁,其雄厚的资本和实力以及完善的销售网络无处不在,进一步压缩我国食用油加工企业的盈利空间。
外资粮商凭借油脂油料的定价权对我国的食用油市场价格波动有着主动权,处于被动地位的国内食用油企业经营的风险越来越大。
另外,上下游行业和企业面临风险加大。
食用油行业上游衔接种植业,下游衔接饲料业等产业。跨国粮商一体化和多元化的经营,已渗透到我国的饲料加工行业,在饲料行业的扩张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养殖业。
而在上游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进口大豆的冲击着国内大豆的种植,造成尤其是东北大豆种植面积最近几年的急速下降,豆农受损严重。
我国食用油企业应该积极应对
我国食用油企业面临最大的机会就是政府支持,但是市场趋于成熟,竞争激烈是不可回避的威胁。我国食用油企业最大的劣势就是生产和贸易产业链较短,整体实力较弱,但是民族品牌优势是外资企业无法撼动的。
2011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最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自2012年1月30日起,我国将限制国外资本的投资,其中就包括豆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等项目。
国家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限制外国资本输入、营造本土品牌发展空间,鼓励像中粮等大型油脂企业来占据市场,收购小型企业稳定市场。随着众多粮油生产企业先后并入中粮集团,中粮集团成为了我国最大的粮油企业。
我国目前食用油行业的发展是令人堪忧的。对外依存度过高是不争的事实。近些年国家和许多学者对于食用油行业外资垄断的趋势是高度关注,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和实行宏观调控等手段加强“限外”。目的就是让自己的粮油企业好好的发展。
但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和经济市场化的条件下,对于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应更多依靠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所以我国食用油企业应更多地承担起民族责任,提高自身竞争力,向居民提供优质健康充足的食用油,保障我国食用油行业安全和国家农业安全。
但同时我们应辩证和理性地看待外资粮油企业,跨国粮商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是需要我国食用油企业加强学习和吸收的。同时我国需要建设自身,建立大批的国际化的粮油企业走向世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对本土食用油的掌控力。
毕竟,14亿人的食品供应是个大事情,不给涨价就断供的操作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二、做巴西黄豆进口要心信用证吗?
需要信用证。因为贸易往来一般都需要保证双方利益,信用证是一种国际银行间的信任保障制度,企业通过信用证能够保证资金安全,并且保证进口方能够准确按照出口方的要求履行合同,确保商品质量和交货时间。此外,如果涉及到国际结算,信用证还能够涉及到汇率风险的解决。因此,在进行巴西黄豆进口时,需要信用证来提高交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保障双方的权益。除了信用证,各种贸易方式还有托收和电汇等。不同的贸易方式需要不同的贸易流程和手续,应考虑到货款安全以及对商家信誉度的评估。因此,企业在选择贸易方式时,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贸易方式,以确保交易的可靠性和效率。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